清明节:关于永生的思考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晏殊

晏殊写下这首词的时候也许未曾想到千百年后的今天,燕子来时没能赶上社祭,却赶上了如火如荼的冠状病毒;梨花没落在人们祭祖的墓碑前,反而落在了社交隔离时代的眼泪上。老一辈在清明时节祭奠先祖,而我们这一代试图思考的是,如何与先祖交流甚至让他们“永生”。
清明3.png

自古以来,人类从未放弃对永生的追求。从仙丹灵药,到每一次的医学突破和疫苗,即使永生从不能一蹴而就,但贪欲从未让人们放下对它的追寻。关于肉体寿命,人们有两种学说:1. 人类作为哺乳动物,目前的寿命期限是生长期的5到7倍,性成熟时间的8到10倍。2. 有丝分裂理论:一个细胞大约可以分裂55次,而细胞的分裂周期是2.4年。但无论是哪一种理论,人类的理想化寿命都在120岁左右。因此排除克隆技术,肉体永生并不实际。

至于精神永生,李彦宏在互联网大会的演讲很好的阐述了他的观点:人工智能不仅不会毁灭人类,反而会让人们获得“永生”。每一个人说的每一句话、干的每一件事,甚至你的记忆、你的情感、你的意识等都可以数字化地存储,放在网盘或其他云端,你的思维方式可以被机器学习出来,遇到新问题,通过技术进行现实还原,就可以与后人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理想化来说,这项技术能给人类带来无限的福祉:人们不会再因为买不到一张回家的车票而错过亲人临终的最后一句话,iPhone的设计感不会因为乔布斯的逝世就凋亡,每年清明时节甚至能和长辈聊聊工作近况。自然,这样的技术也会引起恐惧和争议,比如希特勒那样的独裁者的思想得到了永生,而贫穷阶级却没有条件让自己不成为时代车轮下的牺牲品。宗教信仰也许会分崩离析,而正如工业革命间接导致了一战,人工智能的技术爆炸也许也会引发战争。正如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里预测的: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会造成巨大的信息不对称,掌握这些技术的少部分人会成为智神,而其他大部分人则沦为无用阶层。

1993年弗诺·文奇就发表了《技术奇点即将来临:后人类时代生存指南》,可直到2020年,也没有人知道下一次技术奇点会在何时发生。眼下思考这些似乎过早,而我认为人工智能能在眼下为我们做的其实也是低级别的 “永生”。毕竟所谓永生其实只是思想的云端存储,而思想则是一个个决定组成:小到如何讲一句话,购买商品的决定,大到人生规划和发展方向。目前的人工智能也许能分析出你的喜好,再通过物联网等媒介为你做出决定。另外,这个短片也是ObEN在人工智能永生应用场景的一个思考:https://m.weibo.cn/detail/4257435570841930。

人有两次死亡,第一次是肉体的消亡,第二次是被在世的人遗忘。